close

內容來自hexun新聞

這個三夏 不太忙塭仔圳重劃區怎麼貸款比較會過件

蹲點日記·“三夏”的沈塘村(1)本報記者王永群5月28日中午11點,一盤炒青椒,一碗白米飯,老羅已經喝起瞭老白幹。5月中下旬起,全國各地陸續進入“三夏”,而5月下旬到6月上旬,又是“三夏”關鍵的“雙搶”時期,在最緊張的節骨眼上還能這麼悠閑,老羅讓村子裡一部分還在田地裡幹活的鄰居羨慕加嫉妒。老羅大名羅法貴,安徽省合肥市高劉鎮沈塘村人,因1949年出生,與共和國同齡,村裡人習慣稱他為“老羅”。談及大忙天為何還能這麼閑,老羅先是抿瞭一口酒,放下酒杯,算起瞭賬。安徽人對“田”和“地”分得很清楚,對種水稻的地叫“田”,對於四旁雜邊,或坡地、旱田,不能種水稻的田塊,統稱為“地”。老羅說,兩個兒子全傢都在外打工,沒分傢之前全傢6畝田、2畝地都留給瞭他種,兒子們不收土地流轉費,不問他要糧食,而他也不伸手向兒子們討要生活費。“一人種8畝田地,要說不忙那是假話。”老羅說,莊稼人論忙沒有邊,2013年秋天老伴生病去世瞭,自己年齡大,幹不動,請人吧,勞動力成本實在太高,算下來,8畝田地,平均一年種一季,容不得他精耕細作。“去年秋田隻種瞭2畝油菜、1畝小麥,冬天空著的4畝稻田現在已經請人插上秧,花瞭我1100塊錢。現在請人真貴啊,早些年,隻要給幾瓶啤酒,一些涼菜,就能找到一些閑散的勞力幹活。現在人力貴、也不願意吃苦,今年插秧工錢,一人一天漲到200元,要管飯、中間要管零食,這樣酒菜伺候,還很難請到人。”沈塘村轄33個村民小組,共700戶3000餘人,目前村子裡常年居住人口接近1300餘人,均是老人和孩子,55歲的村會計谷長貴說,他是常年留守在村裡最年輕的農民。勞動力短缺導致勞動力價格飆升,而這又直接改變瞭農業生產方式、農作物品種。因為工錢太貴,大田作物中,小麥、油菜、玉米收獲、耕種已經全部實行機械化,機械插秧因為成活率不高,不管再貴,老羅說他還是覺得人工插秧靠得住。另外一些“耗人”農作物,比如棉花,需要多次鋤草、剪枝、打藥,雖然他傢所在的江淮分水嶺地區適宜種棉花,以前也是棉花主產區,現在很多傢庭已經不種,有的隻種瞭很少面積,收點棉花供自傢打幾床被子。而另一方面,農業機械化程度提高和社會服務組織增加,以前種不動地的“老農”可以指揮機器幹活,年輕人得以安心外出打工,“老漢種田”現狀又被固化。此外,適齡勞動力短缺,另一個結果是,增加瞭農業機會成本。“種田掙不瞭錢,誰還願意再花精力種?一年種一季夠吃也就算瞭。”老羅說,在當地幹瓦匠活,小工一天100塊錢,大工150到200塊錢,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,農民種一畝糧食得到純收入最多(勞動加利潤)500元,兩季1000元;種一畝棉花純收入1000元,種一畝油料純收入800元,也就是說,農民進城打工半個月就可以穩穩賺到超過一畝地的年純收入。這意味著,反過來,非農產業工資收入快速提高,又拉動瞭農業勞動成本迅速上漲。比如當地幫人插秧一天勞務費由幾年前的80元增加到今年的200元左右,照顧大棚蔬菜一天勞務費由30元漲到瞭80元左右。農民從事非農勞動收入大幅上升,來自非農收入增長速度遠遠高於來自農業的收入增速,由此引發農民將農業作為第二產業。農業進入高成本時代,即便對老羅這樣一輩子種田、以田為生的老人來說,農業收入也不再是主要來源。“每個月有70元老保(新農保),每年國傢發的各類糧補錢加起來有2000塊錢左右,糧食和蔬菜不用買,衣服是兒子們不要的,老年人開銷小,一年足夠瞭。”老羅說。以前,三夏到來“雙搶”而至,老羅說,那都是二三十年前事。那時傢傢戶戶為多打糧,拼命擴大種植面積,不僅向平地要糧食,而且也向溝溝壑壑要,自然也要向季節要,江淮地區光照充足,熱量充沛,降水豐富,溫度適宜,一年能種兩季水稻。連接兩季之間紐帶的“雙搶”成瞭農民一年之間最難熬時光。幾乎是同時,那些秧苗剛插下去,尚未存活,急著要喝水,而老天常常一點淚水也擠不出,於是澆水又成難題。為瞭水,農民常通宵守候在田頭,能開則開,不能開則舀,沒處舀則打水。現在,農民溫飽問題解決瞭,村子裡雙季稻無人再種,一麥(菜)一稻甚至變成瞭一麥或一稻,機械加入,播種面積日趨下降,農民在雙搶季節自然也就不再那麼忙乎瞭。(編輯:張掖)

新聞來源http://news.hexun.com/201新北鶯歌汽車貸款4-06-05/165413818.html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陳思吉BO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